登頂 新華社 圖
  商務部網站昨日發佈消息,據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初步統計,2013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。
  2013年,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為4.16萬億美元,其中出口2.21萬億美元,進口1.95萬億美元。
  這是100多年來發展中國家首次成為世界貨物貿易冠軍,也是中國繼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、最大外匯儲備國和最大出口國之後又一突破。
  在全球經濟波折不斷,外貿傳統優勢逐步弱化的情況下,我國能否坐穩全球最大貿易國“頭把交椅”?貿易大而不強的問題如何解決?新華社記者就此採訪了商務部部長高虎城。
  創造世界貿易發展奇跡
  問:您怎麼看待中國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?
  答:這是我國對外開放歷史進程中的一件大事。從歷史上看,我國對外貿易始於先秦,盛於宋元,衰於晚清,經過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5年的快速發展,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,可以說創造了世界貿易發展史上的奇跡。
  30多年來,我國對外貿易幾乎每4年翻一番,是100多年來首次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發展中國家。橫向比較,我國對外貿易從1000億美元邁上1萬億美元臺階,只用了16年時間,而美國用了20年,德國用了25年,日本、英國分別用了30年;從1萬億美元邁上2萬億美元臺階,我國僅用了3年,美國、德國分別用了8年。
  全世界在享受中國製造
  問: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,對中國、對世界意味著什麼?
  答: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調劑餘缺、出口創匯,到新時期促進經濟結構調整、改善人民生活水平,對外貿易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為活躍的力量。1978-2013年,我國對外貿易總額從206億美元增加到4.16萬億美元,年均增長16.4%。近年來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7%-20%,直接和間接帶動了國內1.8億人就業,創造了18%的全國稅收。
  目前,我國已經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,全世界都在享受著質優價廉的中國製造商品。更加值得一提的是,我國每年大量進口也帶動了貿易伙伴的就業和發展。2008-2013年,我國累計進口商品和服務約10萬億美元。
  與貿易強國還有大距離
  問:有評論說,中國外貿發展方式總體上仍然是粗放和以高資源環境為代價,大而不強是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,對此您是否認同?
  答: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,各國圍繞國際市場的爭奪更趨激烈。同時,國內經濟發展進入增速換擋期和結構調整期,科學統籌兩個市場、兩種資源的要求更加迫切。在這種背景下,當前外貿發展的確面臨創新發展基礎亟待加強、服務貿易發展比較滯後、貿易體制機制還不完善等一系列困難和挑戰。
  值得註意的是,當代國際產業結構演進的一個重要特征,是高增值環節逐漸向服務部門集中,貿易增值主要靠前端的研發設計和後端的營銷服務,組裝製造環節利潤比例越來越小。去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5396.4億美元,約為美國的一半。我國是貨物貿易順差大國,但也是服務貿易第一逆差大國。服務出口發展滯後,表明服務業總體競爭力不強,我國與世界貿易強國還有相當大的距離。
  有量還要質有大還要強
  問:貿易額第一能夠保持嗎?如何儘快實現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?
  答:貿易強國是質和量的統一,有量還要質,有大還要強。實現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,要堅持開放引領,繼續發展對外貿易不動搖,在保持外貿合理增長的基礎上,切實將發展目標轉移到質量和效益上來。
  實施創新驅動,促進貿易與科技、產業融合,培育以技術、品牌、質量、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。大力發展服務貿易,鼓勵智力、技術密集型服務出口,形成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良性互動、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。
  完善外貿促進政策,創新外貿管理手段,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,加強公共信息服務,建立質量效益導向型的貿易促進體系。加快進口促進政策體系建設,清理進口環節的不合理限制,促進進口與出口的協調發展。統籌推進自由貿易園(港)區建設、中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和涉外經貿法律法規修訂,全面深化改革,釋放制度紅利。
  大國意味著責任,意味著擔當。今後,我們還必須更多走向國際治理前臺,發揮世界貿易大國影響力,積极參与全球經貿規則制定。
  據新華社
  縱深
  大而不強
  具體表現
  ●長期以來我國產品參與國際競爭主要依賴數量和價格優勢,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,附加價值低。
  ●營商環境總體上有了顯著改善,但單向鼓勵出口的政策手段比較多,有促有限、有出有進的雙向調控機制還未完全建立,仍然存在片面追求速度和規模的傾向。
  ●市場中介組織發揮作用不夠,一些行業還存在一哄而上、競相殺價、無序競爭等問題。
  ●當前國際經貿規則博弈加劇也給我國外貿管理體制帶來挑戰。
  保持第一
  須破兩題
  ●當前世界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期,國際市場需求很難再回到金融危機前的持續高增長階段。
  ●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,經濟發展的資源、能源、環境約束加劇,如何在鞏固傳統優勢基礎上,儘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。
  分析
  新路標: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
  貿易發展史往往也是一個國家、民族的興衰史。新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,濃縮了一個東方農業大國逐步走向工業化、現代化的身影。然而欣喜之後更需理性思考。從數字上看,去年我國貨物出口在世界市場份額超過11%,但這個水平在全球貿易發展歷史上並不突出。英國1870年出口占全球的18.9%,美國1921年達到了22.4%。我國在人均貿易額等方面也與其他發達經濟體差距明顯。
  觀察數字背後的貿易結構不難發現,我國企業總體仍處於全球產業鏈中低端,普遍缺少核心技術、產品與自主品牌,產品附加值低,資源環境和人力代價大,貿易規模和盈利能力並不協調。更重要的是,高增值環節集中的服務部門發展滯後。去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5396.4億美元,僅為美國的一半左右;作為貨物貿易順差大國,我國同時也是服務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。
  成為最大貿易國,意味著與世界市場聯繫更緊密。當前全球經濟複蘇仍不穩定,而國內近年來勞動力等要素成本持續上升,能源環境約束加劇,傳統的粗放式發展不僅難以為繼,而且必然會招致更多的經貿摩擦。將外貿發展模式從以“量”取勝切換至以“質”取勝,顯得尤為迫切。
  貿易規模全球第一,還意味著成為各方關註焦點。在國際經貿規則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,中國不太可能搭順風車、做獨行俠。如何更主動地走向國際治理前臺、發揮貿易大國的影響力,成為必須思考的問題。由此可知,在由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關鍵時期,我國登上全球貿易排行榜首位,不是頂點,而是新的起點。據新華社
  背景
  貿易大國八個關鍵詞
  1外貿經營權
  .在計劃經濟時期,我國對外貿易實行嚴格的專營制度,只有10多家國營外貿專業總公司開展外貿業務。改革開放後,從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,到私營企業進入,再到2004年全面放開外貿經營權,取消對所有外貿經營主體外貿經營權的審批,改為備案登記制,2013年有進出口經營實績的企業數超過30萬家。
  2加工貿易
  1978年,廣東省第一份來料加工協議的簽署,開啟了我國加工貿易發展之門。這種以“三來一補”(來料加工、來樣加工、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)為主要形式的貿易方式,曾一度占據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的半壁江山。近年來,加工貿易的占比減少,2013年加工貿易進出口1.36萬億美元,占當年外貿總額的32.6%。
  3出口退稅
  1985年,我國建立出口退稅制度。2004年,國家改革出口退稅機制,建立中央、地方共同負擔的出口退稅新機制。2013年,我國出口退稅規模達1.05萬億元人民幣。
  4外經貿戰略
  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新形勢,我國先後提出了“市場多元化”、“以質取勝”、“科技興貿”、“大經貿”、“走出去”和“自由貿易區”戰略。
  5入世
  2001年12月11日,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(WTO)。2002年開始,中國的貿易額從加入世貿保持十年間平均兩位數的增幅。2004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,2007年突破2萬億美元,2013年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大關。
  6自由貿易區
  2010年1月1日,我國首個自貿區中國-東盟自貿區正式啟動。目前,中國在建自貿區18個,涉及31個國家和地區,正在談判的自貿協定6個,涉及22個國家。
  7服務貿易
  《服務貿易總協定》(GATS)將服務貿易定義為跨境提供、境外消費、商業存在和自然人移動四種供應模式。中國的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,從1982年的43.4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5396.4億美元,位居世界第三。
  8貿易摩擦
  目前,中國已經連續18年成為遭遇反傾銷最多的國家,連續8年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。2013年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了92起貿易救濟調查,同比增長17.9%。據新華社  (原標題:4.16萬億美元 中國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13figvl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